当前位置:首页>主导航>新闻中心> 湖北黄冈中学辉煌不再 近14年未出过省状元

湖北黄冈中学辉煌不再 近14年未出过省状元

时间:2015/4/7 13:28:49   来源:

跟不上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步伐,留不住优质生源……

  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无尽的荣耀。上世纪90年代,黄冈中学老校区150亩的校园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无数人前来取经。

  但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黄冈中学的优势渐失。同时,经济发达地区教育后来居上,学校抢走优质生源,以及市场经济在教育领域的渗透,无数优质师资力量被挖走……荣耀了近30年的黄冈中学,逐渐走下“神坛”,并开始正视改革浪潮下的“没落”: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截止到2013年的近十年,黄冈文理科600分以上的有8503人,仅占全省12.1%,与人口比大致持平。

  另一组数据是,近14年来,湖北省高考状元产地统计中,28个文理科状元,其中武汉8个,襄阳7个,荆州4个,黄冈仅1个。

  “有时候,黄冈市的文理科状元,也并非出自黄冈中学。”当地一位研究黄冈中学多年的教授称,如今的黄冈中学仍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升学率并不低,只是已无法与其昔日的辉煌同日而语。

  
   辉煌黄高

  去年6月23日,黄冈中学公布2014年高考成绩:普通文科600分以上人数9人,普通理科600分以上人数212人;普通文理科过一本线共计869人,其中理科690人,文科179人;占烁同学以616分夺得黄冈市文科第一名,黄冈市文科前十名,黄冈中学占5名;北大清华[微博]

录取人数预计可达到11人。

  在2013年,黄冈中学一本过线794人,理科600分以上131人,文科600分以上人数6人,算上8个保送生,清华北大的录取人数超过16人。

  这些看似不错的数据,并未打消人们对“黄冈神话”不再的看法,有内部人士甚至称“再恢复往日辉煌,太困难”。

  黄冈师范学院教授袁小鹏研究黄冈中学多年,他还专门出了《黄冈中学神话解读》一书。袁小鹏介绍,“黄冈神话”始于1979年,当时高考制度恢复不久,黄冈中学在全地区择优选拔了23名学生组成“尖子班”,高考成绩让人惊诧:所有学生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并囊括了当年湖北省总分第一、二、三、五和第六名,仅失第四名。

  这样的成绩在当时引起全省轰动,甚至有省内其他兄弟学校怀疑黄冈中学作弊,并向上告状。

  1980年,黄冈中学再次拿到全省第一,“黄冈神话”的称号不胫而走。高考成绩的鼎盛时期出现在1986年,当年黄冈中学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文科第一名。

  一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有这样高的升学率,引来全国无数学校前来学习交流,占地150亩的黄冈中学老校区成了热门旅游景点。

  袁小鹏总结,黄冈中学的模式就是“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从政府到普通老百姓,无人不重视教育。如今全国闻名的河北衡水中学,走的就是几十年前黄冈中学的路。

  现任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曾总结,黄冈中学三大法宝:高考、奥赛和教辅材料。除去高升学率,奥赛为黄冈中学斩获荣誉无数。

  资料显示,1986年,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国际奥赛,来自黄冈中学的林强就获得数学竞赛铜牌。4年后的1990年,奥赛首次在中国举办,中国队6名选手中,来自黄冈中学的两名选手王崧、库超分获金银牌。到2007年为止,黄冈中学的学生获得11金5银2铜共18块国际奥赛奖牌。

  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了保送政策,在中学生奥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和省赛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获得保送资格。奥赛似乎成为黄冈中学的学生通往北大、清华最直接也是最便捷的通道。

  也是在这一年,黄冈中学29人因在奥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被保送,其中15人进入北大清华,10人进入冬令营。在2006年以前,黄冈中学每年因奥赛获奖而保送的学生基本都在25人以上,最多时有三四十人。

  奥赛帮很多黄冈中学尖子生打开通往名校的大门。如今,在黄冈中学的网站上,仍挂有历届奥赛之星的照片,见证着当年的荣耀。

  
   优势渐失

  荣耀了近30年,让众多家长和学生挤破头都想进的黄冈中学在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优势,一度被认为“神话不再”。

  据统计,1999年后,黄冈中学再未出现过省状元,2007年后,也再未在国际奥赛上拿过奖。

  袁小鹏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黄冈中学在高考和奥赛上起步早,优先占领了制高点。但是近些年来,伴随国家一系列的改革、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对人才提出新要求,黄冈中学开始走下坡路。

  “以前高考是全国统一命题,全国所有省份一张卷子。在全国卷时代,题目怎么出都会受到黄冈中学的影响。”袁小鹏称,黄冈中学的老师对高考动向的把握是最清醒的,甚至具有话语权,不少老师担任过出题人和阅卷老师。

  改变发生在2002年,这一年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为了让各地的高考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教育部推动各地自主命题,黄冈中学不再是标杆,黄冈中学在全国中学中的地位发生动摇。

  而进一步挤压黄冈中学生存空间的是随之而来的“新课标”改革,2004年之后,全国各省开始分批试点新课程标准改革,但黄冈中学所在的湖北省并不在首批试点名单中,这让黄冈中学的应试优势变成了劣势。

  2009年,湖北省作为第六批省份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此前全国共有5批19个省份先后开始课程改革。

  “这标志着黄冈中学的话语权几乎消失。”袁小鹏说,以前都是别人来黄冈中学学经验,现在是黄冈中学去请人家来介绍新课标改革经验。

  让黄冈人引以为傲的奥赛,也开始与高考脱钩。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从2014年起,毕业的高中生获得全国或省级奥赛奖项,将不再具备高考保送资格。

  2013年最后一届具备保送资格的学生中,黄冈中学17人被保送,其中8人被保送北大清华,4人进入全国冬令营。

  
  负债并发症

  
袁小鹏将搬新校区看做黄冈中学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性事件。

  2004年,黄冈中学从位于市区的老校区搬入了位于开发区的新校区,新校区比老校区的占地面积大好几倍。因为建设新校区,学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新校区共投入3.5亿元,学校因此背上了1亿多元的债务,每年的利息在600万元以上,收入只能勉强还利息,无力偿还本金。

  “近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黄冈中学才还清了债务。”袁小鹏表示,规模扩张所带来的是,学校扩大招生,参差不齐的生源稀释了优质生源。彼时在任校长提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这在袁小鹏看来,是非常错误的,黄冈中学就该集中最优秀的生源,走精英教育的路线。

  如今的衡水中学,同黄冈中学一样位于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为何该学校的升学率已连续15年蝉联河北所有高中的冠军。袁小鹏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这就是衡水中学与黄冈中学的不同之处,衡水中学是良性循环,通过高升学率吸引优质生源前来就学,生源质量有保证,但是黄冈中学却是在人为扩招。因此而来的不良后果也在显现,升学率受到影响,进名校学生减少,黄冈中学在争抢优质生源时也背腹受敌。

  一方面,各县一中截留生源,尽管前几十名能获得黄冈中学的录取资格,但近年来,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选择不去黄冈中学,而是在县一中读书。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武汉的几所“超级中学”,华师一附中、武汉二中等学校也来抢生源。“他们能给出很优厚的条件,如减免学费,有的学校甚至答应给贫困学生的父母在校内安排工作。但黄冈中学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做不到这些。”袁小鹏说,黄冈离武汉很近,不到百公里的距离,很多学生也会选择去武汉上学。

  黄冈市前任教育局局长王建学曾统计,黄冈每年流失到外地的优质学生数量,少则一两百人,多则三四百人,又因为距离武汉比较近,优质生源流失数量要高于距离武汉较远的襄阳、宜昌等地。

  负债的并发症,不仅仅只有优质生源的流失,还有优质师资力量的流失。黄冈经济发展在湖北排在倒数几位,在新校区建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黄冈中学老师的工资几乎未涨,不少老师被武汉等地的学校以高酬劳挖走,还有不少老师出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并成为当地学校的骨干老师。“只要听说是黄冈中学出来的老师,都很受欢迎,且待遇远高于黄冈中学。”黄冈当地一位退休老师称。

  袁小鹏记得,他认识的一位奥赛教练,被武汉的一所中学挖走,开出的条件除了一套房子外,还有更优厚的工资。

  “说白了就是缺钱。”黄冈市政府内部人士介绍,黄冈市从政府领导到老百姓都很重视教育,但是黄冈的GDP一直处于湖北省下游水平,谁拿得出那么多钱来留住学生,留住老师,哪来的钱在教学设备上投入更多呢?如何与大城市的名校竞争呢?

  省会重点中学因为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师资力量、交通、国家财政投入等,就能将县级中学抛在后面,优秀师资力量和生源都不断流向大城市,形成一个循环。“这也许才是黄冈中学逐渐走下神坛最根本的原因。”上述政府人士称。

  
   重振黄冈教育雄风的道路选择

  “重拾黄冈教育的辉煌,是所有黄冈人的心结,如同一个没落的贵族,要找回先辈曾拥有的岁月一样。”袁小鹏这样形容所有黄冈人想重新找回“黄冈神话”的迫切心情。

  政府也希望如此。今年3月26日,黄冈市召开2015年教育工作会议,新上任的教育局长闻武斌在讲话中称“要重振黄冈教育雄风”,这被媒体解读为“黄冈首提重振教育雄风”。

  政府的计划中,将振兴黄冈中学放在第一位,且今年的目标为本科录取万人居全省前列,一本上线率提高1个百分点,考取清华、北大人数突破25人。

  业内人士认为,要实现这一心愿,并非短期的事情。时代变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黄冈教育曾占据的制高点已经失去,“黄冈不需要重振‘传统教育雄风’,而要考虑如何在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下,占领另一个制高点,如同当年的高考与奥赛一样。”

  
   集中优质生源振兴黄高

  在黄冈,教育仍是一个敏感话题,从黄冈中学新任一把手、教育局长,到分管教育的副市长甚至市长均婉拒了长江商报记者采访。“还未做出大的成效来,我们只想静心好好做好当前的事情。”副市长陈少敏通过秘书,向长江商报记者转达了婉拒采访的原因。

  重振黄冈教育,该怎么做?在3月26日召开的2015年黄冈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新任局长闻武斌提出了6个方面的计划,其中包括打造黄冈品牌、均衡发展各类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师资建设及规范办学、安全管理等。

  闻武斌表示,黄冈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黄冈教育品牌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教育后来居上,使得黄冈教育的优势逐步丧失,教育品牌褪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早在2013年的教育工作会上,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曾公布了一组数据,近10年来,黄冈文理科600分以上的有8503人,仅占全省的12.1%,与人口占比大致持平。

  因此,黄冈市政府将实施黄冈中学振兴计划放在了第一位。“黄冈中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黄冈教育,没有黄冈中学,就没有黄冈教育品牌。”闻武斌说,市教育局在充分征求各地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黄冈中学与县市区一中共赢发展的招生办法,有关工作已经启动。

  从今年起,各地禁止单独提前招生,禁止截留生源,禁止干涉学生填报志愿,严格控制优质生源流向市外,维护正常招生秩序,切实保护好黄冈的共同利益。

  黄冈中学要高度重视县市区输送优质生源的培优工作,加强重点指导和学生管理工作,确保这些学生“高进高出”。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行政手段集中优质生源到黄冈中学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在于黄冈中学提高自己的声誉,通过良性循环吸引优质生源前来就读。

  
   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黄冈教育雄风的重振,不仅仅只有黄冈中学,还有更多的中小学基础教育。

  闻武斌在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的第二个计划是,加快市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黄冈目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举个简单例子,黄冈市实验小学占地40亩地,但是容纳了3200名学生,老城区学校扎堆,新城区却少有学校布点。

  破解这一难题,闻武斌称,要建立市区一体化统筹联动机制,按照“五个一批”的思路,统筹市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不断扩大市区优质资源覆盖面。

  扩大增量,新建一批。已经在建的市中职园区、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一期工程今年要确保完成;黄州区思源学校要抓紧动工,力争今年建成;争取黄州中学置换成功,适时启动市实验幼儿园迁建。

  盘活存量,扶强一批。在现有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重点扶持办好一批优质学校,形成几足鼎立、均衡发展的格局。

  以强带弱,托管一批。推行集团化办学试点,选取一批优质学校结对托管薄弱学校,放大优质资源效应。

  理顺关系,转型一批。逐步理顺少数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层次和发展定位,妥善解决好公办与民办、高中与初中、普通与特色的关系,促使学校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开放办学,引进一批。利用黄冈教育品牌优势引进社会资本,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民办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加快推进威海大光华教育集团“美式高中”建设,积极争取碧桂园和省联发投配套学校项目。

 
 引导骨干教师向农村流动

  黄冈面临的另一问题是,长期以来,由于市区学校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造成择校、大班额的问题积重难返,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

  闻武斌表示,在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建设的同时,选择部分优质学校实行“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改革试点,将“划片就近入学”与“公开摇号派位”相结合。

  闻武斌称,目前,招生方案正在酝酿,下一步要广泛征求人大[微博]

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等各个层面的意见。方案完善后报请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具体招生过程中,邀请纪检、监察、司法公证等部门全程监督,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加快教育改革,也是今年的重点计划之一,要巩固扩大学习北京十一学校试点。北京十一学校推行“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去年黄冈确定了7所试点学校,包括黄冈中学、黄梅一中、麻城实验高中、启黄中学、黄梅晋梅中学、麻城思源学校、麻城华英学校;今年,所有县市实验中学都要推行试点,鼓励条件成熟的普通高中积极参与改革。

  优秀老师向城市流动,教育资源在农村、城区薄弱学校处于弱势,也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之一。突破“师资”问题,闻武斌表示要实行轮岗交流激励政策,鼓励骨干老师向农村学校、城区薄弱学校流动。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重振黄冈教育的重要因素,黄冈要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全市要培养100名全国名优教师、500名全省名优教师、2000名黄冈名师。“通过培养培训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办法,造就一批师德高尚、师能精湛、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骨干名师。”闻武斌称。

  同时还要建立名师激励机制,提高特级教师、黄冈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名师,激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开展“名师百校行”活动,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市教师整体素质提升。

  此外,还要大力推动轮岗交流,扩大轮岗交流覆盖面。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骨干教师交流轮岗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

  为鼓励骨干老师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流动,实行轮岗交流激励政策,建立教师交流工作档案,将教师轮岗交流经历作为申报评审教师职称的必备条件,对参与交流的教师在晋职晋级、评先选优、岗位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与高校合作建优质生源基地

  教育的发展需要钱,很多地方发展经济多会招商引资,黄冈从2013年开始开展“市校合作计划”,引进人才和项目,留住人才和项目,发展黄冈经济,为黄冈教育提供经济保障。

  黄冈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校合作办主任屈凯军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市校合作重点推进“一园八基地”建设,目标是在3年内,把黄冈建成全国100所重点高校的实践基地,每年接收10000名大学生过来实习,吸引5000名大学生来黄冈就业,支持1000名大学生创业;同时还要引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5个以上,引进或共建国家、省级科研平台30个以上。

  在这“一园八基地”中,其中一基地就是高校优质生源基地,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些合作,在政策范围内出台优惠政策激励更多学生报考。2014年,黄冈市共有4200名学生被签约高校录取,招录比例提高4%。

  “我们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将学生送出去,学到知识后再将他们吸引回来,反哺家乡。”屈凯军称。

  黄冈雄起是所有黄高人的心愿,一位黄冈市政府人员并不同意“黄高没落”的说法。他介绍,以前的黄冈中学占领了高考和奥赛的制高点,它做得很好,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如今它还是一座很优秀的学校。

  但是随着高考改革、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黄冈教育应该思考怎样在新时代要求下,占领新的制高点,而不是“重振传统教育的雄风”。“传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业内人士表示。(本报记者 黄敏 发自黄冈)